首页 | 诗词练习 | 诗词大全 | 诗词赏析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元曲 | 诗词下载|

您的位置:诗词鉴赏练习题 >查看内容
 
张旭《桃花溪》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溪
(唐)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13.这首诗在题材上属于(   )。
A.写景诗B.咏怀诗C.咏物诗D.送别诗
14.下面对于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隐隐飞桥隔野烟”,起笔就引人入胜:深山野谷,云烟缠绕;透过云烟望去,那横跨山溪之上的长桥,忽隐忽现,似有似无,恍若在虚空里飞腾。
B.野烟使桥化静为动,虚无飘渺,临空而飞;桥使野烟化动为静,宛如垂挂一道轻纱帏幔。隔着这帏幔看桥,使人格外感到一种朦胧美。
C.“石矶西畔问渔船”,一个“问”字,诗人也自入画图之中了,使我们从这幅山水画中,既见山水之容光,又见人物之情态。
D.诗人的画笔,震撼人心,繁复细腻,由远而近,由实及虚,不断地变换角度,展现景物。
15.最后两句运用了典故,请指出并分析其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案:

13.A

14.D

15.“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最后两句运用了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作者似乎真的认为这“随流长”的桃花瓣是由桃花源流出来的,因而由桃花而联想起进入桃源之洞。这洞究竟在桃花溪的什么地方呢?这句问讯渔人的话,深深表达出诗人向往世外桃源的急切心情。然而桃花瓣本是虚构的,诗人当然也知道渔人无可奉答,他是明知故问,这也隐约地透露出诗人感到理想境界渺茫难求的怅惆心情。诗到此戛然止笔,而末句提出的问题却引起人们种种美妙的遐想(言之成理即可)。

【分析】

13.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题材的能力。

本诗从题目《桃花溪》,此诗通过描写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对渔人的询问,抒写一种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诗由远外落笔,写山谷深幽,迷离恍惚,隔烟朦胧,其境若仙;然后镜头移近,写桃花流水,渔舟轻泛,问讯渔人,寻找桃源。全诗构思婉曲,情韵悠长,创造了一个饶有画意、充满情趣的幽深境界,属于写景诗。

故选A。

14.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情感等的综合鉴赏能力。

D. 作者没有作繁复细腻的编写,而是淡淡几笔,略露轮廓,情蓄景中,貌在墨外,就象一幅写意画。清远含蓄,耐人寻味。

故选D。

1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最后两句运用了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石矶西畔问渔船”,诗人站在露出水面的巨大岩石上,向溪里漂动摇荡的渔船大声询问。这里一个“问”字,将诗人自己也写入了画中,静止的景物和活动的人一起构成了富有生活情趣的画面。诗人看着飘满桃花的溪水,不由得被这里的幽静和美丽陶醉了,仿佛自己就身处在陶渊明诗中描绘的那个桃花林中,他不由得把渔船上的渔夫当成了武陵人,于是,脱口就问渔人:“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桃花溪每天都从桃花源中流出,那么可知道那个桃花源入口的洞在哪里吗?一个“问渔船”,表现了诗人对桃花源环境的向往。可是这个洞在哪里呢,诗人以一个问句结尾,没有回答这个问题,渔人不可能知道,诗人也不会知道,这一问,也隐约流露出诗人因无法到达理想环境而内心渺茫惆怅的感情,同时也给人留下了很多遐想的空间,言尽意犹存,让人回味无穷。




作者其它练习:
诗词练习搜索

题目:
类型:

专题推荐
 
作者相关
相关资料


   版权所有 我爱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