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练习 | 诗词大全 | 诗词赏析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元曲 | 诗词下载|

您的位置:诗词鉴赏练习题 >查看内容
 
《汴京元夕》《青玉案·元夕》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汴京元夕
李梦阳
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
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注]①中山孺子:泛指中原地区的青年。②郑女燕姬:泛指北方少女。③擅场:压倒全场,指技艺高超出众。④宪王:指周宪王朱有橄,明太祖朱元璋之孙,精通音律。此词创作时,强敌入侵,南宋统治者却沉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⑥玉壶:比喻明月,亦可解释为灯。⑦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⑧蛾儿、雪柳、黄金缕:此处指古代妇女戴的饰物。
15.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诗的第一、二句中“倚新妆”“独擅场”运用了互文的手法,“倚”和“独”字都暗含着互相比赛的意思。
B.李诗的第三句直接写歌声优美,用男女声“齐唱”的形式演唱,不仅声音宏大,而且刚柔相济,雄浑中有清脆。
C.辛词的上阕通过烟火、车马、乐器、灯月等意象,描写了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彩灯曼舞的热闹繁华的景象。
D.辛词的下阕重在写人,女游客们都戴着亮丽的饰物,行走时她们不停地说笑,她们走后,衣香还在暗中飘散。
16.同样是写元夕,这两首诗词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15.B 16.李梦阳诗:通再现了汴京元宵之夜演出戏曲时演员擅场、众人齐唱、月光如霜普照大地的欢乐场面,表达了诗人希望人世美好事物永存的期盼之情、祝福之意。

辛弃疾词:通过寻找一个孤高、淡泊、独在灯火阑珊处的女子,表现了其内心的孤独、寂寞之感,在词中寄寓了词人在政治上的失意苦闷的心情,表达了词人不愿跟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悲愤之情。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直接写歌声优美”错,“齐唱宪王春乐府”作为全诗的中心,并没有写到歌声如何,只点明歌唱的形式是“齐唱”,歌唱的内容是“宪王”的“春乐府”,“齐唱”二字,刻意渲染出元宵欢庆,万民同乐的情景,给人的感觉是舞台上伶人的演唱与舞台下观众的和唱一起进行,场面肯定是热闹之极。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李梦阳诗:前二句,写来自各地的伶人粉墨登场,表演周宪王朱有炖的杂剧。中山少男、郑燕少女都善演戏曲,说明当时杂剧传布的盛况。第三句是前二句的拓展。实际上本文前面说到的表演朱有炖的杂剧,至此才正式点出,刻意渲染出元宵欢庆,万民同乐的情景。最后一句笔锋一宕,写起了戏曲表演场地旁金梁桥外的夜景。“月如霜”之清冷幽静,与前面所描绘的欢庆热闹情景似乎不相吻合,然而这一句实际上却是诗人的神来之笔,以淡墨衬浓彩,余韵宛转,余味曲包,深得唐人竹枝词之妙。“月如霜”令人想起苏东坡《蝶恋花·密州上元》词“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数语,二者都写元宵,李诗、苏词中“明月如霜”的意象实有相通处。我们不妨认为:正月十五的团圆明月是喜庆的象征。“明月如霜”的意象,正体现了“但原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期望人世美好事物永存的普遍心理。

辛弃疾词:上阕极写花灯耀眼楹耳的元夕盛况,而下阕先写盛装出行的女子,但这些都非作者意中关切之人,他关注的是“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在元宵节的盛况以及众多丽人形象的反衬之下,“那人”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形象跃然纸上,而作者就是借助这一寻觅之人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他怀着满腹的报国激情却备受求和派打压,所以借助独立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寄寓了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苦闷;身处元宵之夜,众多的女子是“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而“那人“却情愿独立灯火阑珊处”,可以看出那人的超群拔俗,作者身处南宋,而南宋统治阶级在强敌压境国势日微之时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作者不愿与之同流合污,所以借这孤立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寄托了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作者其它练习:
诗词练习搜索

题目:
类型:

专题推荐
 
作者相关
相关资料


工具导航: 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反义词查询 近义词查询 文言文翻译 歇后语大全 万年历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火星文 区位码 语文网

   版权所有 古诗词大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